在青岛市的一角,一个代表着未来建筑趋势的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青岛地铁红岛线网运营控制中心项目作为青岛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之一,以其高科技的智能建造技术,成为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典范。项目地处城阳区河套街道,总建筑面积约16.6万平方米,定位为青岛轨道交通全路网30条线路的集中式运营控制中心,预计将于2026年6月底竣工。
在记者走进施工现场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台高耸入云的智能塔机,展现出一幅未来建筑施工的真实写照。这台塔机与传统塔机截然不同,驾驶室内空无一人,取而代之的是高端科技的核心——AI边缘计算、激光雷达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这是一台具备自主“思考”能力的机器人,可以自动建模、规划路径、感知环境,实现精准吊装,”项目总工徐光明说。
通过远程操控,操作人员可以在地面对塔机进行360°全方位控制,减少了实施工程人员的数量,同时提升了安全性。在复杂的吊装任务中,智能塔机的作业效率比传统塔吊高出18%。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台塔机协同作业时,系统能够优化运行轨迹,逐步提升施工效率。
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高精度要求时,“科技赋能”的智能建造技术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作为青岛轨道交通系统的“大脑”,该项目不仅涉及两组高层建筑及裙房,还面临巨大的施工挑战。一方面,施工地基有地铁8号线的区间隧道需要下穿,施工期间一定要保证地铁正常运营,严苛的振动控制要求令人感到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隧道下的微风化玄武岩硬度极高,传统的爆破开挖方式无法达成振动控制标准。
在角逐中,项目团队不断进行革新,通过智能建造技术解决了施工的种种难题。为确保施工期间地铁8号线的安全运行,项目团队在隧道内安装了双轴倾角仪,实现了结构实时监监控,同时摒弃传统爆破,采用“金钩臂”等不产生冲击的设备,从而将工期缩短至三个月。
与此同时,智能浇筑机器人也在施工中大显身手,在混凝土浇筑时,通过智能随动布料机实现了远程操控,与传统浇筑相比,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将工人的风险系数大幅度的降低。轻松操作的随动机器人在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等复杂工况中展现出高效且安全的施工能力。
《智能塔机、机器人,都赋予了建筑新生命,令施工变得更简单高效。通过智能设备,施工全套工艺流程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项目负责人姜杰感慨道。除了智能塔机和浇筑机器人,墙面打磨机器人等新型设备也开始逐渐进入施工领域。这些科技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施工精度,也减少了人为误差,同时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团队还建立了建筑产业网络站点平台,实现了从设计、生产、施工到运营的全流程协同管理。通过智慧工地系统、AI智能分析及物联网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项目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得以实现,有效提升了工程效率和质量,响应了国家对建筑行业的新要求。
青岛地铁红岛线网运营控制中心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为本市建筑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推动了青岛这一城市在建筑领域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未来将加大智能建造推广力度,继续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复制推广试点经验,以期推动全市建筑业向更高价值链进发。
随着AI、物联网及5G技术的不断推进,智能建造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场景将愈加广泛,而青岛地铁红岛线网运营控制中心项目的成功实践无疑为未来道路铺平了光明的前景。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